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

回首辛亥: 保路風潮,不當集資和民眾動亂

1911年5月,清朝政府下達'鐵路國有'諭旨,將民間籌款興建的川漢,粵漢鐵路收回,並以此作抵押向外國銀行團借款,
而清朝政府僅用國有鐵路公司股票賠償.
股民得知上述計劃會對他們蒙受損失,群情激憤,四川諮議會亦向朝廷上報民眾不滿.
接下數個月,民眾動亂四起,四川總督趙爾豐下令槍殺請願群眾;更間接導致武昌起義,通過兵變推翻滿清.九十多年後的2006年底,遼寧省有企業聲稱民眾可藉養殖螞蟻,交回螞蟻後可作提煉高價藥物的原料,以高回報為餌非法籌集十億元以上,
後來証實為層壓式推銷,逾十五萬人畢生積蓄被騙走,結果觸發省內民眾抗爭.
然而,相當一部份受害者實為國企下崗職工,在生活拮据,缺乏資本經濟和理財知識下被不法分子誘騙才會參與上述籌資.
未幾,河北省石家莊市有企業通過黨報等報刊,大肆宣傳房地產投資計劃,利用高年均回報為餌,向普羅大眾直接籌集十五億圓.
及後建案停工,企業資金不到位,六千名受害者終於在本年包圍企業總部,觸發警民衝突和動亂.當局更威脅亂民將被虐待.
在正常情況下,包括建設案在內的民間籌資須通過股市或經銀行發售的債券募集.是次大規模不當集資,反映當局監督集資不力,甚至可能牽扯到執法人員.
百年前因有關當局對處理民間集資賠償失誤,引起民眾叛亂,危害執政者威信的事件,百年後的今日,類似的事件竟然一幕幕重現!
辛亥革命一世紀了,看到這樣的事件,悲憤之情不禁湧上心頭.倘若執政者再無法取信於民,人民只會前仆後繼,亂事一浪高於一浪,實非當政者和人民所設想.

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

續談 孫逸仙秘史,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

辛亥革命壹佰周年將近,社會各界就此的歷史回顧和評論浩如煙海,本人希望以簡單明瞭的文字,略述孫逸仙較少人知道的一面,而且這些事實與史書所述大相逕庭,希望讓讀者對相關歷史作正確,多角度認知.

辛亥革命的本質是衝擊家天下制度,重行公天下.革命黨人普遍理想是大部份保持黃帝子孫的優良文化和傳統美德,革除封建世襲流弊.自拳匪之亂後,不少有識之士尋求改革之道.
清末新政中經濟,法律,考試改革及"立憲"為清朝政府挽回民望的方案,並獲得當時多數社會人士所認同,君主立憲亦成為普遍有識之士的救國希望,藉以減少動盪;相反,真心支持革命黨者實屬少數.


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,由於袁世凱推動武昌起義,且握有重兵,自然是穩定時局的不二人選.再者,適值民望高漲的梁啟超回國,組織政團參選.孫逸仙眼見大勢已去,為了重奪國家控制權,遂發動二次革命,建立中華革命黨,要求黨員效忠,附從於孫逸仙,違背民主精神,施行個人崇拜.

參考:  http://gcontent.oeeee.com/6/2b/62b257077af83f99/Blog/895/965906.html ,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dennistai121/18209

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

(轉載)孫逸仙秘史: 為求漢人革命 出賣國土

繼本周一在此博客上發表首篇關於孫逸仙的文章後,相信能撇清國民黨史觀對孫逸仙的神化論述.現在,本人會更進一步分析為何孫逸仙曾經"叛賣"國土.
畢竟,出於海峽兩岸統戰需要,兩岸四地的史書對孫先生"叛國"行為諱莫如深.請讀者允許我當文抄公,向大家闡述其"叛國"過程.

第一,孫逸仙在1902年為了得到法國的軍火,軍事參謀支援和借道中南半島向廣西進攻,曾經與法屬中南半島河內總督的秘書會談,表示將會向法國提供大面積租界作"回報".

第二,孫逸仙在武昌起義前曾經與美國人Homer Lea和布思會談,並將滿洲礦藏租借地交予美國支持者,一旦成事令大批重要戰略資源落入洋人之手.

第三,武昌起義後,孫逸仙到倫敦尋求不列顛政府協助,更答應給不列顛和美國最惠國待遇.

第四,民國成立後,孫逸仙曾與日本政界元老和三井財閥會晤,期間孫逸仙以日本租東北三省為代價,換取日本政府軍費援助.

參考: http://city.udn.com/3011/3633775?tpno=0&cate_no=54713

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

也談孫逸仙其人

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孫逸仙(孫中山)是現代革命的先行者,國民政府在1940年追尊他為'國父'.在香港的歷史教科書中,對孫逸仙的事跡幾乎是一邊倒的正面評價.

可是,近年來我通過閱讀歷史書籍,觀看不少與反清運動相關的電視紀錄片後,發現孫逸仙並非如同國民黨文宣或香港小學,中學教程(恐怕受國民政府所影響)所述的具備高尚情操.

在革命思想的醞釀過程中,楊衢雲和'四大寇'都有對反清革命思想上作相當貢獻.楊衢雲在1901年被暗殺,但是就他的生平事跡,兩岸四地政府和教科書甚少提及.
至於陳少白,楊鶴齡和尢列,則更少人知道其生平.可惜,官方和民間都忽略上述四人在革命思想的產生和傳播中功不可沒.

自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後,孫逸仙已經離開清國,展開十六年流亡生涯.雖然革命黨人只能在國外制訂叛變計劃,籌募經費,但是指揮叛變仍得在清國進行,
孫逸仙卻沒有主動地詳細制定起義計劃,更遑論親自督師.而其革命戰友黃興卻多次主動到戰場,指揮1907至1911年間反清叛變,包括欽州起義,鎮南關起義,黃花崗起義,出生入死.

直到中華民國成立,黃興堅持"成事不必在我"的信念,推辭大元帥一職,僅擔任陸軍總長,其後辭職流徙美國各地宣揚反袁世凱,終因顛沛流離,在1916年6月回國後不久,於10月31日死於肝硬化.
所以,黃興的一生最貼切形容詞"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",更是不私有天下之典範.

可惜,由於國民黨派系鬥爭,黃興派系失利,力量日漸微弱,黃興的革命事跡和高風亮節鮮有人提及,而全國各地紀念黃興的文物也遠較紀念孫逸仙的少.

在雙十武昌起義中,黃興率領革命新軍起義,從籌劃到親自到場指揮,基本上是黃興和曾經赴日本留學的新軍軍官.然而,孫逸仙直到1911年12月29日才從美國返回中國,
因此,一些觀點認為孫逸仙坐享其成.另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為篡奪帝位,暗中支援新軍舉事,提供大量軍火,成為革命重要推手.

在感情生活上,孫逸仙一生遇上多個異性,互生情愫.孫逸仙的元配盧慕貞是通過安排婚姻結合,而且盧氏思想相對保守,孫先生或許無法得到真愛以致移情別戀.
多數史料指孫先生一生先後有三位配偶,但從民間研究所得,其伴侶必然更多.
宮崎寅藏在孫逸仙其仁如天(陳鵬仁譯著:宮崎寅藏論孫中山與黃興)裡曾經記載一段對話:

有一天犬養毅問孫逸仙:'您最喜歡的是甚麼?'孫逸仙毫不猶豫回答:'革命.''您喜歡革命,這是誰都知道的,除此而外,您最喜歡什麼?'孫逸仙先後回答:'女人;書.'
孫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留學時,經陳少白介紹,認識陳粹芬.他倆初相見即暢談反清革命,並租屋同居.首次起事更上前線.在孫逸仙流亡南洋期間,陳粹芬一直緊隨左右,並親自印刷革命宣傳刊物.
陳氏的日本友人池亨吉在1908年所著的支那(中國)革命實見記指陳氏在日本時常為往來的同志洗衣,做飯.她更在革命黨人往來香港和橫濱時,上下船舶傳遞信息.
由此看來,陳粹芬興孫逸仙之間存在真摯而密切的感情,孫家亦承認陳粹芬是孫逸仙的妾.
孫逸仙在蟄居橫濱期間,先後遇上兩名日本籍少女大月薰和淺田春,更向大月家提出訂婚,並於1901年與盧慕貞提出離婚.
及後大月薰為孫逸仙誕下一名女兒,從此與孫逸仙再不相見.

從上述資料推論,孫逸仙一生可謂用情不專,背妻棄兒,同時承認超過一位配偶,違反婚姻道義,實非高尚之士.

在國土問題上,孫逸仙更有為爭取日本勢力支持,不惜制訂密約,試圖將東北地區讓給日本勢力.將"光復中華"目標限於漢人十八省.此舉損壞國家邊防,亦可能為日本軍未來侵華行動埋下種子.
孫逸仙在這大是大非的議題的玩忽態度,教人懷疑他是否一名愛國者.

資料來源: http://blog.udn.com/karl6406/4319528 , http://big5.china.com.cn/book/txt/2008-05/09/content_15136905.htm